他,以呵护矿工生命安全为己任,把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,为煤矿安全生产、研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,被称为“创造了奇迹的人”。
他,用一根竹竿躺直了病魔使之佝偻的身躯,把最美丽的青春燃烧在科研与教育事业的最前沿。
他,爱生活、爱科研、爱教学……以这些浓浓的爱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奉献之歌,被学生们誉为“最值得敬重的人”。
他就是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和“2008年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”荣誉称号获得者——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玉贵。
硬是绑着竹竿躺直了佝偻的身躯
1993年,正当张玉贵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时,病魔的阴影却偷偷向他袭来。他患上了一种令不知情者感到奇怪、知情者毛骨悚然的怪病:强直性脊柱炎。
这种病的突出症状是,一个好端端、曾经健壮如牛的汉子,短时间内会变得全身僵直,疼痛难耐,严重时只能一个姿势躺在床上,动弹一下就会撕心裂肺地疼。
更可怕的是,随着病情的恶化,张玉贵的脊柱不断下弯,躯体佝偻得像对虾。医生说,如今国际医学界对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。这样发展下去,将使他永远看不到天空,也就意味着永远告别他挚爱的讲坛。
“那时候,自认为年轻力壮,什么都不在乎。”张玉贵回忆说,1992年前后,他在中国地质大学任教期间,到周口店带学生实习。夏秋的早晚,露水大,潮湿重,他经常带学生们上山、下井,睡地铺,一点儿也不在乎。“医生说,这可能是我的‘病根’。”
既然病魔来袭,就要认真对待。为了治好病,张玉贵到处求医,辗转大江南北。开始是大医院,后来是专科医院,再后来便是“病急乱投医”了。只要听到一个信息,便要“以身试医”。但无论病情怎样发展,他都以坚强、乐观的心态应对。所到之处,他的病房成了病友们的心灵驿站,与大家贴心的畅谈交流让他更加精神,他被病友们称为“最快乐的人”。
“听说湖北洪湖中医院能治疗这种病,一家人又把我‘弄’到了那里。”张玉贵笑着向记者解释,“为什么是‘弄’去的呢?那时候,我不仅不能行走,而且身体不能打弯,连脖子都不能扭动一下。”
如今,张玉贵行走坐立仍很困难,工作靠止痛药,休息靠安眠药,身上装有钛合金支架,同事称他是“特殊材料制成的人”。
然而,病魔没能使张玉贵放弃对事业的挚爱与追求。1998年,他跨专业考入了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,攻读博士学位。别人读博都是3年,可张玉贵竟读了8年,因为其间大部分是在病床上,他一边吃药,一边学习和研究。
2000年,由于病情加重,张玉贵病倒在床。然而,他用一根一寸多宽、二尺来长的竹竿竖着绑在腰上,一直睡了半年,靠着顽强的毅力,硬是躺直了佝偻的身躯。
站在讲台上本身就是一座丰碑
作为一名教师,张玉贵爱他的课堂、爱他的学生,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。他常说:“师之魂,爱为本,爱是教师的第一品质。”
在他那间约有16平方米的办公室里,除了摆放他的办公桌外,还放着3台电脑。这是他的研究生们的工作台。“在我这里学习,既方便了学生们能随时提问,我的笔掉地上也不用我自己像深海探油那样难够了。”张玉贵幽默地说。
在教学之路上默默耕耘着的张玉贵,对三尺讲台充满了眷恋。在他看来,跟学生们在一起时是他最快乐的时光。打开张玉贵的手机,有许多学生发来的短信:“老师,您最近好吗?”“老师,祝您身体健康!”“老师,我就要上班了!”……然而,学生们并不知道,他们敬爱的张老师在经历了一次次大手术之后,身体早已透支。即使这样,张玉贵依然舍不得离开讲台,离开他的学生。
“我打心眼儿里喜欢我的学生,在他们中间我能找回自己生活的动力。我住院期间还一直惦念着他们。教育他们、传授给他们知识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。”张玉贵说。
“老师教导我们,做事情一定要从小处入手。就是装订学术材料,钉子距离上下多少厘米,他都要求我们要规范。他曾说,不论在任何岗位上,人的事业、前途都是干出来的,不可能是等出来的。这话将会激励我的一生。”说到自己的导师,研究生三年级学生熊建龙激动地说,“老师同病魔抗争的坚强和对生活的乐观,更是让我们感动。”
“他呀,只不过是不让人看到他的痛苦罢了。”谈起张玉贵,妻子江林华既心疼又无奈,“我晚上睡觉醒来,一准能看见他在拧着眉头读书。我知道,那是他药效过了,疼得睡不成了,便和书本较上了劲儿。”
在教学岗位上,张玉贵孜孜以求,诲人不倦。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坚持不住了就把身子靠着讲台继续上课。学生们搬来椅子让他坐着讲,他笑笑说:“教师应该永远站在讲台上。”学生们这样赞扬他:“您站在讲台上,本身就是一座丰碑!”
张玉贵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,他既要给学生上课,又要指导学生做实验,还要进行科研。但张玉贵总是用充满阳光的笑脸面对一切。
当家人、领导和同事劝他休息时,张玉贵常说:“我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是一个正常人,在家呆着就是一个病人。在工作的状态下我活得有价值,活得充实,身体也不疼了,闲下来之后反倒觉得浑身不舒服。”
“他把事业当成了生命,是工作上的‘拼命三郎’。”与张玉贵一同工作了8年的同事、著名瓦斯地质专家张子敏说,“他乐观、有责任心,对每件事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完成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”
张玉贵没有把肆虐的病魔当作遍地荆棘的生命苦旅,而是当作了铺满鲜花的希望之路,在跋涉中寻找人生的价值。
学术之旅承受着无法想象的艰辛
“科研要有牺牲精神”,这是张玉贵常说的一句话。在科研的道路上,他甘于奉献,刻苦钻研,勇于探索,不断创新,换来了一项项丰硕的科研成果:完成了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,获省部级奖励5项,发表论文50余篇,其中SCI收录3篇、EI收录6篇、ISTP收录8篇,著作3部,申请专利5项;目前主持着国家中长期发展计划重大专项课题、国家“863计划”课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专题等,另外他还承担了其他国家级项目3项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使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2006年,张玉贵提出,把力化学引入瓦斯地质研究领域的新学术观点,开创了以化学方法研究瓦斯问题的先河,改写了瓦斯研究的历史。2008年1月,他申请的“863计划”课题——“煤层气低渗富集区地面开发关键技术”也获准立项,研究总经费达597万元。此外,张玉贵还入选河南省“555人才工程”学术技术带头人,荣获焦作市优秀青年专家、校师德先进个人等殊荣。
面对荣誉和成就,张玉贵感受到的不是名和利,最让他欣慰的是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赢得了国家的承认——这是一场志在必胜的科研长跑,张玉贵坚守了十多年。
凭勇气探索未知,做矿工生命安全的开路先锋。张玉贵始终热爱着自己的科研岗位。他的研究工作也正在开花结果,可是,他厚积薄发的学术之旅却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。
投身教学十多年来,张玉贵不但没有被多舛的命运和纠缠的病魔消磨掉自己的意志,反而深切地体味到了生命的意义。在他的辛勤培育下,先后有20多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,成了科研领域的佼佼者。
张玉贵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、生活乃至整个世界,为自己佝偻的身躯注入了钢铁的分子。